几年前,鹤岗这座因资源枯竭而逐渐衰退的城市,在互联网上因房价低廉一度成为热点话题,吸引了不少关注。其低廉的房价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标签,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鹤岗的名气迅速消散,外界只记得这座城市的“房价低”,而对于其历史与衰退的原因,几乎没有人再提起。鹤岗的故事,似乎又回到了那种逐渐被遗忘的命运中。
这座城市的衰落,大多数人并不知晓其根源,更无从了解它为何走到了这一步。其实,鹤岗的困境并不算是最为极端的,毕竟与那些完全没落、甚至废弃的资源型城市相比,鹤岗身处中俄要道,至少在地理位置上,还保有一定的优势。
在这些资源型城市的衰退中,最根本的原因,常常离不开曾经支撑它们经济的核心力量——矿务局。矿务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,那个时期正值“大变革”前夕,清朝大臣李鸿章指派成立了“开平矿务局”,这是中国最早的矿务局之一。随着新中国的成立,矿务局制度逐渐完善,成为了各地负责煤炭等矿产资源开采的主要管理机构。矿务局的设立几乎遍布全国,北至松花江,南至南渡河,东至出海口,西至额尔齐斯河,每个矿区周围都能看到矿务局的身影,除非那里没有矿产资源。
展开剩余82%由于开采效率较低,矿务局对劳动力的需求非常高,因此每个矿务局的工作人员往往能够达到几百甚至上千人,连带着家属和亲属,一座矿务局的庞大规模常常超过数万人。在20世纪的一些大型矿务局,例如“石炭井”矿务局,巅峰时期的工作人员人数一度超过10万人,相当于一个小型城市的规模。矿务局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单位,更像是一个半自治的小社会,甚至包括娱乐场所和教育设施,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生活圈。
然而,这些因矿产资源兴起的城市和区域,也有着一个致命的缺点——产业结构过于单一。当矿产资源逐渐枯竭,这些城市便如同失去支撑的房屋,迅速走向衰败。一些矿务局所在的城市,因地理位置较好,周边有较强的商业支撑,因此没有完全消失。但在一些偏远地区,矿务局的倒闭意味着整个城市的荒废。资源的枯竭直接决定了这些城市的生死命运。
那么,究竟为什么这些矿务局纷纷倒闭呢?表面上看,原因似乎很简单——矿产资源枯竭。许多矿务局的矿井开采完毕,剩余的矿产难以开采或成本过高,导致矿务局经营不善,最终走向破产。资源枯竭的确是矿务局倒闭的直接原因,但如果追溯更深,背后还有两个更深层次的因素。
其一,是市场经济改革的推动。在上世纪90年代,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,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矿务局面临巨大的挑战。矿务局的旧有管理模式不再适应新的经济环境,尤其是“公改私”政策的推行,加速了很多矿务局的破产。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,很多矿务局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。
其二,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,环保要求愈加严格。为了满足全球环保标准,并推动可持续发展,许多矿区的开采活动被叫停,矿务局也因此被迫退出。这两个因素的叠加,直接导致了大量矿务局的倒闭和改革,原有的“企业型城市”几乎消失殆尽,取而代之的是新的能源公司。
随着矿务局的退场,煤老板的时代悄然来临。在资源型市场下,尽管国家仍然对煤矿行业实行一定的控制,但煤炭价格的上涨使得很多小型煤矿也能迅速盈利。只要投资数十万,小型煤矿很快就能回本,进入盈利阶段。但这些矿务局却错过了这一时期的机遇,未能见证煤炭行业的繁荣。
总的来说,矿务局的兴衰可以归结为两个原因:一方面是资源的枯竭,另一方面是国家为适应市场转型而对矿务局进行的改革。资源耗尽,国家政策改变,曾经辉煌的矿务局因此消失,取而代之的是新的能源公司。
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“石嘴山矿务局”。石嘴山矿务局位于宁夏的石嘴山区,1959年开始投入生产,曾经是国内煤炭行业的佼佼者。到顶峰时期,石嘴山矿务局的员工数量达到1.1万,加上家属,整个石嘴山区几乎一半人口都与矿务局有着密切关系。不同于早期矿场依赖苏联技术,石嘴山矿务局的采矿设备由国产制造,生产效率大大提高。在六十年代初期,这里的采煤机每月的生产量曾高达2万吨,位居全国前列。
依靠矿业的财富,石嘴山矿务局兴建了许多建筑,生活条件也相对优越。矿务局内不仅有娱乐设施,还有教育机构,成为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。但随着开采的深入,矿井逐渐告竭,开采成本不断增加,石嘴山矿务局的经济效益开始下滑。经过多年的艰难坚持,最终在1993年,石嘴山的煤矿停产,矿务局走向了破产。
破产后,石嘴山矿务局被改制为亘元集团,并与其他几个陷入困境的矿务局合并,成立了宁夏煤业集团。尽管经过多次改革和整合,石嘴山矿务局的辉煌依然不复存在,最终成为了神华集团的一个子公司,失去了曾经的生产力和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作用。
这种依赖资源的城市在过去的几十年里,曾经通过资源的开发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增长。然而,长期依赖矿产资源导致这些地方忽视了经济结构的多元化,直到资源枯竭,才发现自己深陷“资源陷阱”中,无法自拔。尽管国家多次投入巨资援助,但很多地方依然难以摆脱困境,昔日的辉煌难以恢复。
因此,适应市场变化、寻求多元化的经济发展,是现代城市能否长期发展的关键命题。资源枯竭只是表象,背后反映的是一个地区在经济转型中的不足和挑战。而这个教训,也同样适用于未来的其他城市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